城市里的游牧民族

Menu

掰着吃带劲

img_20161013_185313

在很多地方都曾在路边见着一些带着白色礼拜帽的民族兄弟在卖这种“饼”,他们不吆不吼,只埋头于面板之上,双手也不紧不慢,把做好的那一个个比大碗还要大一圈的生面“饼”,放进炉火中。面板之上已经堆满了一排出炉的大“饼”子了,不时有人从容的走过来花上几元买走几个。远远的隔着,有时也能顺着风来的方向闻到被柴火烘烤过的香味,冷不丁点的就想起小时候的冬天,围坐在炉火旁,吵着闹着让爷爷奶奶烤花生的味道,在饥寒交迫时更是垂涎。我有时候在心里悄悄的想,已经做好了那么多“饼”,民族兄弟为什么还要在不停的做?卖不完坏了咋办?这“饼”子好大吃的完吗?对了,这“饼”他们叫撒?

那时候我脸皮薄,不好意思去问别人,所以回来找了度娘。度娘说了,这“饼”叫馕。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
馕的花样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除了面粉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馕和其他馕时,不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还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亚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这种馕不仅味道好,而且长时间保存不会变质。所以维吾尔族人出差,上远路都带这种馕,喝点茶水,吃些“托喀西”馕马上可以充饥,这真是一种理想的方便餐。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就是馕。

看过之后,我总算知道了民族兄弟为撒不担心这“饼”子卖不完了,因为这“饼”不但好香好吃,关键是保质期长。

在南门广场,吃完煲仔饭后感觉还欠点。回宾馆的路上正好看见了有卖这大“饼”子的,我鼓起了勇气去买了两个,心想吃不完明早带去下牛肉面吃。也许真是晚饭没有吃饱,只见一个穿着浅灰色小西装,背着黑色双肩包的年轻小伙,一手拿着两个大“饼”子,一手不紧不慢的掰着一小块一小块地往嘴里送,就这样穿过了南门广场,穿过了胜利街。那些目送我过街的老司机,内心一定是:“靠,哪来的傻逼,土包子,滚快点”。回到房间后,我已经干掉一大半了,赶紧拍照。拍照。。拍照。。。

哪里都有会做“饼”子的。在我们老家也有,是那种白面馍馍,有甜有咸,只不过要小很多。至少不会让无知的人望而生畏,往往以为啃得完一个,啃了一半就啃不下去了,太他妈哽人了。不喝水咽不下去。

这馕不一样,凉好的馕,生硬生硬的,掰着脆响,吃着碎碎的不噎人。况且手里拿着那么大的一个“饼”子在那里,硬气。像个男人。掰着着吃,像掰着牛肉干一样。带劲。要是再来上一壶酒,那就更带劲了。

— 于 共写了1183个字
— 文内使用到的标签: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4条回应:“掰着吃带劲”

  1. 文栋说说道:

    看着好馋人,哈哈

  2. 馕 最开始产生于哪儿

  3. 是面精做的吧!

水马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